(三)德国大学:精神本能枯萎的温室
尼采认为,德国精神不仅变得越来越粗鄙和浅薄,而且更为可怕的是,在精神方面德国原有的严肃、深沉、热情,都正变得每况愈下。在他看来,德国大学应在很大程度上为德国精神的没落负责,因为它已经变成了枯萎生命本能的温室。
尽管尼采1879年对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,但他一直不断地通过阅读大学的出版物,来了解德国大学的情况。根据他对德国大学的了解,他认为,德国大学中的学者们在精神方面已经变得极为荒芜、自满和冷淡,彻底变成了科学的奴隶,完全丧失了精神的自由。
1.科学的非精神化窒息精神本能
自从1873年在《不合时宜的沉思》中首次将戴维·施特劳斯称为“教育俗物”,并明确反对狭隘的知识庸人以来,尼采一直致力于揭露科学活动的非精神化影响。在他看来,科学巨大的势力及其在大学中的绝对统治地位,使得每位个人都被迫接受一种严酷的“希洛人制”,即科学奴隶制。这种科学奴隶制,在将每一个人都变了科学的奴隶的同时,戕害了人的精神自由,使精神缺乏深沉和热情,变得浅薄和冷淡。
由于大学受到科学活动的非精神化的严重影响,因此,那些具有完满、丰富、深沉之天性的学生,就再也不能找到适合于他们的高等教育机构,再也不能找到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者。在尼采看来,科学的强势发展导致了碎片式的人性论的泛滥,培养出了大批没有文化的、自负的“单面人”,从而加速了高级文化没落。“我们的文化遭受的苦难,莫过于自负的游手好闲者和零碎不全的人性论的泛滥;我们的大学,违逆意愿地是这类让精神之本能变得枯萎的真正的温室。整个欧洲已经对此有所了解——大政治骗不了任何人……德国越来越被视为欧洲的平淡乏味之地。”[[德]尼采.偶像的黄昏[M].卫茂平译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7.101.]在这种背景下,大学由一个培育自由精神的温室变成了一个枯萎精神本能的温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