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历史教育的第三个特点,是它比前代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。同严肃的史学在科举考试中受到轻视的情形相反,通俗的史学在市井民众、乡塾、蒙学那里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。上文所论史学的通俗形式中的那些历史读物,据清代四库馆臣著录,大多采自地方,说明它们在民间流布之广。这些书的编者、撰者,有的是具有明确的历史教育意识的;有的没有这种意识,但在客观上也起着历史教育的作用。可以认为,明代是史学向社会更加广泛传播的时代。从史学跟社会的关系来看,它是在向前发展的。由于明代的通俗历史读物既多且滥,其中有不少知识上、内容上的错误,也有属于那个时代难以完全避免的思想上的错误。
第六节 晚明史学的崛起
一、王世贞的本朝史著述成就
明代的史学在晚明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。它的主要标志是:明代比较著名的史学家如王世贞、李贽、王圻、焦竑、谈迁等,都是这个时期的人;他们的历史著作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,在史学发展上占有一定的位置。这大致是指嘉靖、万历之际及其以后的明朝八九十年间的历史。这个时期的史学现象可称之为晚明史学的崛起。
王世贞(1526—1590),字元美,号凤洲,又号弇州山人,太仓(今属江苏)人,嘉靖二十六年(1547)进士,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。王世贞以文才与史才名于世。《明史》本传记:“世贞好为古诗文,官京师……名日益广。”又说:“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,攀龙殁,独操柄二十年。才最高,地望最显,声华意气笼盖海内。一时士大夫及山人、词客、衲子、羽流,莫不奔走门下。片言褒赏,声价骤起。”[57]可谓一代文坛领袖。而关于他的史才,《明史》本传无一语道之。彰其文才而讳其史才,这正暴露了《明史》撰者对王世贞的国史著述,确有难言之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