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魏孝文大和七年诏言:“朕每思知百姓之所疾苦,故具问守宰苛虐之状于州郡使者、秀孝、计掾。而对文不实,甚乖朕虚求之意。宜案以大辟,明罔上必诛。然情犹未忍。可恕罪听归。申下天下:使知后犯无恕。”所答虽不副所求,而其问之,则实得汉世策问贤良之意。盖以魏起代北,风气究较质朴故也。
言有发于千百年之前,而于千百年后之事若烛照而数计者,葛洪《选举》之篇是也。洪谓秀、孝皆宜如旧试经答策,而“防其所对之奸”。欲“使儒官才士,豫作诸策,禁其留草,殿中封闭,临试之时亟赋之。当答策者,皆会著一处。高选台省之官,亲监察之。又严禁之。其交关出入,毕事乃遣”。又设难曰:“能言不必能行,今试经对策虽过,岂必有政事之才乎?”而答之曰:“如其舍旃,则未见余法之贤乎此也。假令不能尽得贤才,要必愈于了不试也。自有学不为禄,味道忘贫,若法高卿、周生烈者,万之一耳。至于宁越、兒宽、黄霸之徒,所以强自笃厉,非天性也,皆由患苦困瘁,欲以经术自拔耳。使非汉武之世,朱买臣、严助之属,亦未必读书也。今若遐迩一例,明课考试,必多负笈千里,以寻师友;转其礼赂之费,以买记籍者。”故“试经法立,则天下可不立学官而人自勤学”。
案后世科举之利,在于官不立学,虽立亦徒有其名,而民自乡学,文教由是覃敷也。其制不足以必得才,而究愈于不试,而其试之则关防不得不严。